《东极岛》本应是2025年暑期档的种子选手——朱一龙、吴磊、倪妮三大顶流联袂主演大牛时代配资,管虎、费振翔双导演坐镇,取材自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,号称\"亚洲最大恒温水棚拍摄\"\"1:1还原沉船场景\"的工业大片。
然而现实却给了《东极岛》一记响亮的耳光。上映首日票房仅7000万,远低于已经上映两周的《南京照相馆》;三天累计票房1.64亿,远低于5.7亿的制作成本预期;猫眼预测总票房已从最初的40亿断崖式下跌至不足8亿。
更致命的是口碑的全面崩塌——豆瓣开分仅4.8分,各大社交平台差评如潮,甚至被观众戏称为\"加勒比海盗大战鬼子\"。
那么,这部投资巨大、明星云集的电影,究竟败在了哪里?
从各方评价来看,《东极岛》的核心问题在于历史叙事的严重偏差。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,这一事件本身感人至深——在日军机枪扫射逃生者的危急时刻,198名渔民驾着小渔船65次往返血浪,救出384名英军战俘,13岁少年梁益卷甚至冒险藏匿3名英国兵。
然而电影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令人费解的\"艺术加工\":
动机扭曲:真实历史中渔民救人纯粹出于人道主义本能,而电影却添加了大量虚构情节,将救人动机改编为\"在日军压迫下的觉醒反抗\",甚至安排英军战俘用地球仪教中国渔民\"这是你的国家\"的荒诞桥段。
视角错位:三位主角(朱一龙、吴磊饰演的\"海盗兄弟\"和倪妮饰演的\"被拐卖女孩\")无一例外都是\"外来者\",真正的东极岛本土渔民沦为背景板。影评人尖锐指出:\"管虎是不是觉得本地渔民不配当英雄?非得让外来人拯救这个世界?\"
历史失真:日军前一秒还在疯狂炮击,下一秒却突然停火让渔民救人;英国战俘在船舱里唱歌等死的场景,都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。更离谱的是女性渔民穿着类似\"比基尼\"的上衣,完全不符合1940年代的中国渔民形象。
《英雄》编剧王斌直接炮轰影片\"愚蠢\"\"荒谬\",质疑\"管虎为什么会拍出这种东西?\"而更多观众则感到困惑:\"《东极岛》不应该是英国人来拍更合适吗?这种集体困惑,最终演变成了对影片\"屁股歪了\"的广泛质疑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\"低调逆袭\"
就在《东极岛》深陷舆论漩涡的同时,另一部同样讲述抗战历史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却悄然完成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逆袭。这部没有顶流主演、没有铺天盖地宣传的电影,凭借扎实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,上映两周后单日票房仍能反超《东极岛》1000万,总票房突破20亿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成功秘诀是什么?编剧祝明在长文中透露了关键信息:
零商业影评投入:\"很多电影上映前都会找人联系我询问接不接商单,影评一条多少钱...但南京照相馆,完全没有!!!不仅没有花钱找人写影评,甚至连自发的宣传都拒绝。\"
拒绝免费宣传:祝明曾因深受感动大牛时代配资,想邀请主创做播客宣传,却得到礼貌而坚定的拒绝:\"很感谢你们喜欢,但是我们确实都不上这类宣传。\"
口碑自然发酵:\"宣传逻辑非常实事求是,就是直接搞点映。因为片子真的质量好,点映很快就攒到了口碑,然后看的人就自然而然多了。\"
这种\"酒香不怕巷子深\"的宣发策略,与当下电影市场普遍依赖流量明星、热搜营销的浮躁氛围形成鲜明对比。
更难得的是,《南京照相馆》在历史还原上的严谨态度——没有为了戏剧冲突而歪曲史实,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添加狗血桥段,只是老老实实地讲好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。这种创作诚意,观众是能真切感受到的。
粉圈的\"疯狂洗白术\"
眼看《东极岛》票房口碑双崩盘,某些狂热粉丝群体开始了令人瞠目的\"危机公关\"——不是反思影片本身的问题,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同期表现优异的《南京照相馆》。
据祝明揭露,这些粉丝开始散布\"《南京照相馆》花钱买影评\"\"雇水军黑《东极岛》\"等毫无根据的谣言。
这种行为的荒谬之处在于:
1. 颠倒黑白的逻辑:《南京照相馆》从点映开始就靠真实口碑积累人气,而《东极岛》的差评来自普通观众的真实感受。将后者失败归咎于前者的\"恶意竞争\",无异于\"自己考不及格就怪同桌考太好\"。
2. 自相矛盾的指控:一边声称《南京照相馆》\"花钱控评\",一边自己组织大规模刷分、控评;一边指责别人\"水军攻击\",一边对提出合理批评的观众进行人身攻击[citation:11]。
3. 行业常识的缺:如祝明所言,作为业内人,他很清楚哪些电影在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,\"但南京照相馆的宣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\"。粉丝的造谣不仅伤害了无辜的创作团队,更暴露了对电影行业基本运作规律的无知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\"非我族类其心必异\"的粉圈思维,正在从偶像明星的应援文化,渗透到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中。当\"我喜欢\"变成\"必须喜欢\",当\"客观批评\"被等同于\"恶意攻击\",电影艺术本身的讨论空间就被严重挤压了。
一部电影引发的导演人设崩塌
在这场风波中,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人物——《东极岛》导演管虎。虽然费振翔也是联合导演,但公众的质疑声几乎全部指向了管虎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长期积累的\"信任赤字\"的一次总爆发。
回望管虎近年来的争议事件:
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的《金刚川》时,接受采访时戴着美国海军帽子;
拍摄淞沪会战故事的《八佰》时,片场穿着印有\"Japan\"字样的衣服;
在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时,以双手背后的姿势鞠躬,被批\"缺乏敬畏\"。
这些看似孤立的细节,在观众心中逐渐拼凑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画像——一个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屡屡表现出\"姿态模糊\"的导演。当这种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,观众自然会质疑:\"他讲的故事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在'夹带私货'?\"
《东极岛》的失败,某种程度上是管虎个人信誉破产的必然结果。当观众带着\"这人靠不靠谱\"的疑虑走进影院,任何艺术加工都会被放大检视。而那些确实存在的历史改编问题,则进一步坐实了观众的担忧。
结语:电影终究是拍给观众看的
这场由《东极岛》口碑崩塌引发的连锁反应,最终演变成对电影行业生态的一次全面审视。从粉圈的非理性护主,到导演的历史责任感,再到市场对优质内容的真实渴望,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思。
祝明在长文结尾那句\"希望你们家主子(哥哥)早日走上吴某凡的道路\",虽然情绪化,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:当粉丝行为越来越越界,当创作越来越迎合某些非艺术标准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电影终究是拍给观众看的,而不是用来满足某些群体虚荣心的工具。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——好东西捂不住,烂东西也冤枉不了。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逆袭与《东极岛》的溃败,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
或许,这场风波能给行业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:少些套路,多些真诚;少些算计,多些尊重——对历史的尊重,对观众的尊重,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尊重!
信息来源: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